朱燕妮:风雨二十载 丹心一片献护理
朱燕妮曾经是2003年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的“抗非”英雄,如今她担任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护理部主任一职。从事了护理工作20年的她,始终坚持 “以患者的需求为导向,以专业要求为原则,以患者满意为目标”的护理宗旨。朱燕妮带领南医大五附院近700名护士组成33个护理单元,深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,使该院的服务质量逐年提升。勤耕不辍 创新护理管理模式
作为护理部主任,朱燕妮不断创新护理管理模式。在选拔配备护士长上,朱燕妮坚持“宁缺毋滥、优中选优”的原则,大胆选用年轻骨干竞聘上岗,并通过系统的管理理论与实践方法培训,真正实现了“人尽其才、才尽其用”。她注重培养护理骨干,安排全体护士长到南方医院、中山一院、省人民医院、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等医院进修,汲取先进经验。一直以来,她认真落实护士长质量与安全分析例会制,举办护士长管理经验交流会,不断提高护理骨干素质涵养,精心打造属于南医大五附院的优秀护理团队。 朱燕妮还积极推行精细化护理管理,她深入到全院病房整体装修工作中,结合各专科特色及病人意见,大胆建议外科楼用冷静的蓝色、内科楼用温暖的米黄色、妇儿楼用温馨的粉红色。除此之外,在全院重新安装各类宣传标识的过程中,大到健康宣教栏,小到卫生间呼叫铃的标识,朱燕妮都亲自设计,确定最佳安装位置。她要求各病区实行“5S”(即整理、整顿、清扫、清洁、素养)管理,改善医院整体形象,为患者创造了干净、整洁、安全、舒适的就医环境。立足岗位 助推护理事业发展
在朱燕妮的推动下,南医大五附院开设了从化区首家护理门诊,进一步实现护理专科化。朱燕妮说:“在以前,肿瘤化疗病人在置入PICC管后,每周都需要到广州的大医院做导管维护,十分麻烦。现在开设了护理门诊后,病人在我们从化本地就可以解决问题。”朱燕妮通过多途径推动护理专科化,目前已开展促进患者康复的护理技术100多项,如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、术后早期康复指导等。同时,在新生儿、普外肝胆外科、骨科、妇产科等多个专科形成医院护理的特色。 除此之外,朱燕妮还在从化区率先实施 “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”。通过建立医护一体化模式管理患者的工作模式,医生与护士共同参与交接班、共同查房、共同管理患者,实现医生和护士间的有效沟通,从而确保病人获得更佳的治疗效果。 朱燕妮还在全院扎实推行整体护理责任制,要求每名护士负责患者少于8名,做到护士与患者相对固定,有效开展健康教育、康复指导、心理护理和出院随访等全程护理服务。同时,在醒目位置公示分级护理标准、服务内涵及责任护士信息,主动接受患者及家属监督,确保分级护理落实到位。钟赛琼:用爱心和关怀为患者排忧解难
钟赛琼是南医大五附院大外科护士长兼脊柱关节外科护士长、伤口护理小组组长,也是该院的一名资深护士,在她从事护理工作的27个年头里,她对护理事业的热爱却始终如一。作为一位科护士长,钟赛琼特别注重科室护理技术队伍建设,培养团队精神和集体的凝聚力,她曾带领科室护士率先在从化地区开展测中心静脉压和PICC穿刺,为危重病人的治疗提供重要的数据指标,为需要深静脉营养的病人、危重病人提供深静脉输液通道等。在忙碌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
钟赛琼1991年毕业于从化卫校,同年以优异的成绩分配到从化市人民医院(即现南医大五附院),随即开始了她的护士生涯,曾在普外科、手术室工作过的她,如今成为该院大外科科护长兼脊柱关节外科护士长,主要负责创伤骨科,胸外科、泌尿、烧伤外科、肝胆乳腺、普通外科、五官科、手术室、供应室等科室的护理管理工作。同时,钟赛琼还是南医大五附院伤口护理小组组长,负责全院的伤口护理工作,巡查病房、照顾病人、管理护士,指导伤口护理工作......身兼数职的钟赛琼表示,自己几乎没有一天是准时下班的,“护士要处理的工作很多,加班是家常便饭,有时候甚至忙得顾不上吃饭,为了完成手头上的工作,只好压缩自己的休息时间。”钟赛琼说道。 尽管每天接踵而至的工作使她感到疲倦,但却丝毫没有减少钟赛琼对护士工作的热爱。多年来看着无数的病人在科室内进进出出,一张张脸孔由陌生变成熟悉,每当看到病人健健康康地离开医院,自己就感到特别开心和安慰。钟赛琼说:“护士的工作很脏很累,但每当看见病人在自己的照顾和帮助之下康复出院,便会感觉实现了自己的价值,这大概是我喜欢护士这份工作的原因吧!”不怕脏不怕累 视病人如亲人
2009年,南医大五附院成立了伤口护理小组,2015年开设了伤口造口护理专科门诊,规范了伤口管理及造口的护理,钟赛琼担任伤口护理小组组长,负责全院的伤口、压疮会诊工作。作为伤口护理小组的一员,钟赛琼每天要面对伴有恶臭、腐肉、脓水,甚至长满蛆虫的的疑难伤口、造口,但她始终怀着“让病人活得有尊严”的深情,不怕脏累、不嫌麻烦,用爱心、耐心、细心和责任心服务患者。钟赛琼表示,初次接触这些伤口的时候,自己也会产生不适的感觉,但护士的职责是让患者更好更快地康复,所以必须对自己的工作负责。自担任伤口护理小组组长以来,她总是随身携带数码相机或者手机拍照,遇到疑难伤口就拍下治疗过程,供研究或日后教学用。 据钟赛琼回忆,她曾参与会诊一位下肢静脉溃疡的患者,由于伤口经久不愈,主管医生告知她,如果换药伤口不能愈合的话,下一步只能做截肢手术。患者听后,情绪很低落,整个人变得烦躁并且不愿配合治疗。钟赛琼走到病房耐心地给患者讲解相关知识,并与其家属沟通,运用新的理念以及新型伤口敷料为患者换药。在经过40天的换药后,患者伤口终于愈合。在给小组成员传授经验时,钟赛琼表示,要把自己想象成病人,换位思考,只要动作轻一点,病人的疼痛就会少一点。谭燕华:在平凡岗位上演绎精彩人生
谭燕华是南医大五附院急诊科的一名护士,在平凡的护理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了22载。作为临床一线的护理工作者,她始终以病人为中心,用耐心、爱心、细心、责任心对待每一位患者。 谭燕华说:“病人因为身体不舒服才会踏进医院,找我们帮忙,所以他们或多或少都会伴随着不愉快的情绪。而作为一名护士,我们需要做的是消除他们内心的担忧,所以我每天会以最真诚的微笑,最亲切的语言,最体贴的护理,最饱满的工作热情来对待每一位病人,这样才能更容易与病人搭建起信任的桥梁。” 自担任护理组长一职以来,谭燕华更加严格要求自己,以身作则认真履行好组长岗位职责。每天早上,她都会提前来到科室,到医院留观室、输液室看看病人,为他们送上亲切的问候;下班前她还再到留观室和输液室巡查一遍,以了解病人的病情,及时发现他们病情变化,使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。 据谭燕华回忆,在2016年5月的一天,从基层医院转来了两名因交通事故受伤昏迷的病人,但当时他们的家属还没有到达医院。谭燕华马上帮助伤者的伤口止血包扎,监测生命体征,使他们保持呼吸道通畅。随后立刻开通绿色通道帮助伤者检查、住院,并及时联系家属。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,伤者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救治。 还有一次,南医大五附院的救护车从路边接回了一名三无人员,该患者当时全身湿透了,检查时医护人员发现其疑似精神病患者,对答不配合,还胡言乱语。这时,谭燕华跟同事们一起为其擦身、更换衣服等,并掏钱卖东西给她吃,送上开水,并及时做好上报。谭燕华说,一次又一次地与同事并肩作战,让我懂得作为一名白衣天使,必须要有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精湛的技术水平,才能够更好地为病人提供全面的服务。尽管护士这份职业很苦很累,但谭燕华却说:“今后我将一如既往地用心去为病人服务,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自己的真诚和爱心。”吴明珠:一个用双手托起两条生命的“白衣天使”
吴明珠是南医大五附院产前区的一名助产士,一直以来,她以饱满的热情、暖心的言语、真挚的眼神、悉心的护理为患者排忧解难、送去温暖。吴明珠对工作、对孕产妇认真负责,她关心集体、关心同事,是医生的好帮手,是护士姐妹的好榜样,更是孕产妇及家属的生命天使。 在产科工作经常要与时间赛跑,从每天上班换上工作服那一刻起,助产士的每一分钟需要绷紧神经,不容有失。据吴明珠回忆,记得有一次,产前区来了一位病情十分危急的孕妇。当时她在这忙着别的工作,突然听见同事急促地呼叫:“快!有一个刚入院孕妇发生脐带脱垂!”接到消息后,吴明珠马上组织助产士们按演练时的明确分工配合各项工作,紧急在产房以最快的速度结束该名孕妇的妊娠,并马上通知手术室准备,并通知新生儿科医生到场参加抢救,使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。通过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,挽回了婴儿及产妇的生命。 助产士既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医生,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护士,却在分娩室里处理着医生和护士都可能面对的多变复杂的情况。由于助产士的工作关系着母婴两条生命,她们需要全天候穿梭于待产室和分娩室之间,不仅听胎心、测血压、胎心监护、观察产妇宫口扩张度,还要照顾产妇饮水、饮食、心理疏导、专业解释,所以从孕妇开始待产到宝宝出生,助产士长时间陪伴着孕妇。吴明珠说:“平时我们助产士需要对着孕妇不停地指导、鼓励,耐心细致地检查缝合伤口,这一站就是三四个小时。但当双手捧着一个可爱的小宝宝,放到母亲温暖的怀里,看到她甜甜的吸吮,我便会被这份幸福所感染。” 如今,吴明珠在护士的工作岗位上已默默耕耘了六个年头了,虽然只是众多医务人员中平凡的一位,但她深爱着她的职业。吴明珠说,尽管大多数的宝宝在长大后不会记得她们,也并不知道她们是谁,但只要这些曾经被她们照料过的宝宝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,便是对她们的辛勤劳动最好的回报。(文/记者 江楚君 通讯员 徐智君) 源链接:http://www.conghua.gov.cn/zgch/jrch/201705/720edcaa7e694a5faf1eb8c148600f52.shtml该栏目暂无推荐内容。